close

好像該是狂歡的時節,我卻在讀論文的文獻了...0.o?!

並不是不愛玩啊! 可是好像也沒別的有意義的事可做...

沒有電視劇、沒有電影、沒有動畫、沒有小說、不在煮飯時間...似乎就沒別的閒事了...

可一起喝茶閒聊的朋友遠在地球另一端啊...

這兒的朋友挺好,只是興趣不太一樣而已...

 

= ="

綜合種種,在2012年的年底,覺得自己像個工作狂(明明就沒上班!)....Orz

寂靜閃亮的夜裡,溫暖的房間中,伴我的是一張古箏CD和安妮皇后紅茶...

 

>>>>>>>>>>>>>>>>>>>>>>>>>>>>>>>>>>>>>>>>>>>>>>>>>>

 

歲月如梭

從開始有點自我意識起(小五開始?),十四年了...

目前有意識有想法的時光佔了人生的半數,一路走來感觸良深。

 

這世界上規矩何其多,不按造規矩也一樣能夠活著好好的(或者活得更好?)。

喔...怎麼定義好好的呢? 是能夠呼吸著,體驗人生的苦、樂與希望。

短暫的苦樂與真實的或飄渺的願望都是人生的一部分啊!

 

在人都是追尋快樂的前提下,

自己的每一步是否能夠確保安樂平穩的未來呢?

對我而言,已經拯救過自己好多次了...好多機會可以走偏,幾次抱著願賭服輸的心情做決定...

然而...還有好長的路要走! 沒有到最後,就不知道一路走來的人生圖畫是什麼樣子:) 真的幸福了嗎?

至少現在挺幸福:)

 

安妮皇后茶的果香好棒喔~

喜歡!

 

>>>>>>>>>>>>>>>>>>>>>>>>>>>>>>>>>>>>>>>>>>>>>>>>>>>>

 

最近無論看什麼故事,都會注意其中的邏輯性和角色的各種想法...甚至配角在幹嘛...

不知是所謂戲劇效果還是怎的,壞人角色的動機常常很搞笑、沒啥道理和異常執著。

我不太相信人可以無理性的活著,這樣的呈現方式是希望激起觀眾的同情或者憎惡?

似乎不太能激起建設性思考和反思呢...

常看這種故事或表演的人,內心的讀白不會受影響嗎? 這種寫法對於思辨能力不強的人恐怕是種毒吧...

 

正派角色往往是帶著傻氣的正義,像諸葛孔明那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沉穩角色很少(沒看頭?)。

雖然正派角色可能難以理解壞人的邏輯,但反應似乎太遲緩了些,也不像有正常思維的人...哈

與其說為主角擔心了,我覺得他是自找麻煩= =! 不過,遇事也沒啥,處理好就無事了:)

世上又有多少事可以事前掌握呢?

 

是基於篇幅和時間吧! 覺得最近的電影常常無頭無尾,不知所云,不知故事想表達什麼?

昨天回味了張國榮和林青霞演的白髮魔女傳,覺得故事還可以。

狼女被趕出部族的橋段一時難以理解,隨著劇情發展(倒敘手法),才理解緣由。

不過,我還是挑剔一下...武當被滅的那天...

壞人從關外到中原的過程沒人發現也太強了...另外也太快了吧! 武當盯哨眼線是白佈了嗎?

壞人一直被拒於關外,哪能知道關內的敵情呢? 這麼順利殺到本家也太扯了!

另外...少俠是少俠,他的師傅們又不是浪得虛名來著! 中國功夫有道是薑是老的辣! = ="

仔細想想...是充滿少年和片面觀點的劇情囉...@_@" 可惜我已經不年少了!

沒看過白髮魔女傳的原文,但是這部電影已充分展現其精神了--魔女心碎的那幕真的很感人啊...

 

每個人都可以活得很有邏輯,只是「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相由心生!

人們煞有其事的依著對世界的觀感行動,那份觀察卻未必真正符合實情。

如果偏離實情越遠,受的苦就越深。

「我們誤解了世界,再說世界欺騙了我們」,馬修‧李卡德如此闡述。

如果真能達到最真切的觀察,眼中的世界將是什麼模樣?

 

>>>>>>>>>>>>>>>>>>>>>>>>>>>>>>>>>>>>>>>>>>>>>>>>>.

 

不只故事,所有從眼前飄過的資訊都會不知覺地檢視它們所傳遞的訊息和邏輯性...

所有人生小故事、宗教啟示、健康小資訊、經濟動態和預測、各種新聞至政策方向等等...

 

生活中難免有些資訊是捏造出來的,如何分辨真的是個好問題。

尤其是人生和宗教小故事,往往為了傳達作者概念,邏輯上常常有簡化和漏洞...

雖然閱聽者不一定會發現,專注於原本立意的話,倒還可以原諒吧!

(也許因為這樣的容忍,中國文化圈才有這麼多小故事。不管是中國、日本、東南亞、台灣...)

 

最近讓我有感而發的是一篇「把爸爸捐出去吧!」

是一對父女的故事。小女孩童言無忌,一次無意中說「爸爸沒用,扔了吧!」引起她爹緊張。

她爹開始做點家事,想證明自身有用。

(從這個發展看,作者似乎覺得家事比工作重要? 女性觀點嗎? 還是小朋友理解有限,家事比較明顯呢?)

可憐的爸爸徒勞無功,一天愛心回收車經過,女孩聽了廣播,又說: 「爸爸沒啥用處,捐了吧!」

 

到此,我覺得故事不太對勁了...

第一,按照最初的發展,應該是提醒家務分工的小故事吧?

第二,父親也願意改善了,為何沒有被原諒? 小女孩太不知感恩了吧(教養問題?)? 父親在外混飯吃也很不容易的!

第三,雖說是無用的東西可捐(愛心回收車的廣播),但是女孩的用心基本上是嫌棄吧? 這和愛心可差得遠了!

愛心捐獻的東西應該是:「我再也用不到它了! 可是放著也浪費,讓它造福別人吧! 」不是嗎?

小女孩明顯未學到捐獻的精神: 不知道父親可用之處,怎麼可能知道他可以對他人有用且適合被捐呢? 故事緊抓著有用無用的觀點。

 

因此我不知道這篇故事到底想說什麼? 該家務分工? 該懂得改善和原諒? 還是該立志做有用的人,而且要他人認同,

才不會被丟掉?

 

該文的結論有點混亂,所以不太記得了...哈哈= ="

不知是否是因為故事內容有漏洞,才導致一些好的概念無法被正確傳達呢?

然後一直周而復始的...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

最近還有一個僧人的故事引起我注意,他為了救落水的蠍子,手被螫了數次,腫了。

直到路人經過,才讓路人指導用樹枝,好心與救蠍兩全其美。

 

故事的立意是想做好事也要有方法,想要救人要先能自保。

這個故事架構比較完整了,可是還有另一個啟示未在結尾點明:

「僧人不能滿足於自己的慈悲心,一昧放著自己受早已預見的害。」

被螫本來就可預見,為何不能事先排除呢? 樹枝早已在附近,為何僧人不能察覺?

肯定是自滿於自身的慈悲,才會即便知道蠍子的天性(螫人),固我地以傷證明自身的高貴...

很可惜...完全客觀的路人眼中反而有點蠢蠢的了...= =" 當然沒有要怪僧人的意思,人難免明知故犯嘛...

 

留意了...故事永遠是故事...人物往往是間接投射喔...和實際的僧人可能完全無關!

作者的用心要懂得體會...

 

--------------------------

 

新聞方面,則有蠻多名不符實的標題或歸因...就算是外電新聞,來源報社的品質常常不良...

好像有很多顛覆原有認知的研究,可是效度都不高,實驗方法有點爭議...

不知報導目的何在? (我幹嘛看它呢? 也是自找麻煩。)

 

雖然看文章時頭腦比以前更忙...卻好像越來越明白...大眾眼裡的世界是怎麼夠成的...

(老實說...每次讀資料時頭腦真的好忙啊T_T" 可是吃進垃圾資訊才是最大的悲哀吧...)

 

我也是大人了! 哼哼~

: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noshin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