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天接到可以註冊的信了,心中大石終於放下。

果然還是太年輕,無法自信地靜待回覆,忍不住胡思亂想。

明知那些幻想是虛妄,可是依然無法阻止。心智還是不夠強,不夠淡定。

該做的都做了,何須緊張?

 

收到通知信後,心神安了。

這幾日是開學前的空檔,趁機複習筆記和日記。

讀到馬修李卡德的快樂學筆記,這幾日來的緊張感才真正地卸下,頓時輕鬆自在。

 

原來,

因為相信有解決的辦法,樂觀的人不呻吟;面對危機時,把能做的事做完了,不叫不鬧很正常。

「實相是事物的真實本性,不會被強押的概念改變」:就算我認為清潔公司代表使壞,他不覺得他使壞,行為的核心意義不會因解釋而改變。

「沒有能力管理念頭變成痛苦的主要原因。」:事情該辦的辦了,自己的意念卻無時無刻在上面,妄想有的沒的無法停止,自找苦吃。

 

如何應對外來的惡意依然是個好問題。

快樂學中也提到: 「對自己認為的敵人應該以不懦弱的耐心對待,而不是對仇恨本身有耐心。」

不懦弱是這次我未能堅持的。

 

複習了筆記,重拾了安心。

重抄了一些句子,加強印象,也幫助專心。

 

常常我太在乎有沒有效率,

世界上許多事情並不急的...多花點時間和自己相處吧!

靜靜地,在一筆一劃中沉思,在字句中找回自己。

 

每個人都是特別的。

如果把事情完就恢復平靜是我的習性之一了,那麼和又叫又跳的人比起來,我們都有更鮮明的特色。

(笑)

 

>>>>>>>>>>>>>>>>>>>>>>>>>>>>>>>>>>>>>>>>>>>>>>>>>>>>>>>>>>>>>>>>>>>

 

「Dear, I'm here.」是個奇怪的標題。

 

在心神不寧的時,內心的某處依然風平浪靜。

因為它靜,不會高聲呼喚: 「停! 停! 冷靜點! 不要再亂想啦!」

它只輕聲地溫柔的重複: 「不用怕! 我在這兒! 什麼壞事都不會發生。現今的害怕都是幻想。 已經把能做的都做了 !停止擔憂,安心吧! 我在這兒!」

 

雖然這次我也明白想法的何處是亂想,還是沉不住氣地暴走了...哈哈(苦笑)

 

如果這次所有事情都順利落幕了,下次無論有多大的風雨,

必能穩當地以謹慎心處理完一切,晚上不再失眠。 (經過這週,黑眼圈默默冒出來了...)

 

>>>>>>>>>>>>>>>>>>>>>>>>>>>>>>>>>>>>>>>>>>>>>>>>>>>>>>>>>>>>>

 

週五參加了台灣的基督教團契,是成年後第一次參加基督教聚會。

不似小時候參加主日學,懵懵懂懂只是唱詩歌及吃點心;成熟的聚會中能知道更多基督教義。

 

這次參與他們聚會最有收穫的是基督教對愛的觀念。

他們認為「愛是一種決定」。這次分享的主持人說愛不是激情,不會因為沒有激情就不愛了。

許多年輕人經過熱戀期後,激情沒了就覺得不愛對方了,於是再找下一個激情。這樣的「愛」不是愛。

雖然他的解釋不完全,可是充分表達在基督教中,愛不由激情激發。

 

另一個收穫是了解基督教是講求「關係」的宗教。

 

只參加一次聚會也無法了解太多。

和主辦這次團契的太太聊天,他說佛教的教義是向內求的,目標理想難以達成,由於佛教講求個人修養,也比較孤獨。

 

回到宿舍後我想了想。

我還是比較喜歡佛教,因為它教人超脫虛妄的煩惱,看清非實相的部分,從內心徹底從愛恨貪嗔癡中解脫。

佛教並不講求忍,而是藉由看清不實,理解不實的部分,了解實相,從而從容應對。

 

p.s. 至於慈濟的「柔和忍辱衣」說法應該要另外考究了...我不太清楚它的故事。

 

以我目前所了解的基督教,他們忍是因為相信上帝的公平性,所以產生信心與耐心。

雖然沒有什麼不好,在忍耐的同時能否保持清爽的清淨心恐怕鮮少被討論。

也許是因為基督教認為人帶有原罪,所以覺得除非是上天堂了,才能得到平靜與喜樂。

 

如果真是這樣,

其實佛教的人生觀比較務實喔!

「從過去的記憶解脫,從未來的恐懼解脫,體會當下的清晰單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noshin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