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知該用何種口吻敘事才能客觀表達事物的原貌?

我的心並不執著於這個世界醜惡的那一面、或者他人和自身的小小缺點。(最後一點是最近開始的。)

無論是何種文體,都難以表達事物的全貌;文字表達的全景遠小於心的感受與觀察。

 

世界上每個人都想控制周遭發生的事,努力應對以求好結果。

無論起心動念是什麼,只要與另一人的反應有關,要掌握事情的發展就沒有那麼容易。

 

字面上,母親說她和我的想法一樣,要過自己的生活。

(我卻覺得我和她根本不一樣,我說話體貼多了! 而且我會顧慮他人心裡的想法和反應。)

在另一方面她又希望我和弟弟表現比其他表兄弟姊妹傑出,所以要求很高。

說真的,沒有當爸媽,不知道他們辛酸地說「努力把孩子往上頂」的心情是什麼?

如果反而把孩子「頂出家了呢?」目前為止社會上有多少故事說孩子成就非凡卻棄老不顧?

從一個角度看覺得這些老人可憐,孩子忘恩負義;從另一角度看那些孩子也可憐:大人心中的榮譽是否塑造了他們受傷孤獨的心?

孩子的逃離,是為了療傷。我覺得。

 

只是

大人怎麼可能輕易地說「我的心受傷了! 你們的要求對不起我!你不懂我的心我的感受!現在我自由了!我不想見到你!」

社會上的人不會接受這種控訴,反而還出現「打是情,罵是愛」、「恨鐵不成鋼」之類的言論反擊。

於是,孩子們心知肚明這是場討不回公道的戰爭,乾脆冷漠無情,遠走高飛。

 

這是我的解讀。

也許那些忘恩者心裡一點也不受傷,天生冷酷無情,利用完父母後拋棄。

 

起心動念再好,如果他人無法感受到也是枉然。

有時,乾脆閉嘴,或者避而遠之。

 

有句話說,「男人訴苦是為了找解決方案,女人訴苦則是為了尋找共鳴。」

即使這句話有相當的普世性,可是和我的個性卻不合。

只是,有時候朋友追求的正好符合普遍性該怎麼辦?

演一個不是自己的人?或者換個想法讓自己有辦法契合,能夠安慰朋友?

基於愛,會選擇後者吧!

 

所謂的朋友是否依然保留空間給「厭惡對方的某些缺點」,整體而言卻還是喜歡對方?

害怕被厭惡嗎?非得要使自己的一切被喜歡嗎?

也許事情沒那麼複雜,感覺對了、彼此相挺就是朋友。

 

小時候就常覺得其實老師想教會每個學生,只是每個人的方法表達不同,

所以身為學生要盡力去觀察體會老師真正想表達的事,從中學習。

這是同情心與感受力發展的最基礎。

 

要使人用相同的表達方式闡述想法和感受實在困難,不能強求。

我也不知該如何要求同理心? 或許只有成為心理專家才能分析不良表達方式中惡意與善意的區別。

 

不喜歡陷入因溝通不良產生的無限輪迴。

壞事只准發生一次。「在同個坑跌倒兩次就是愚蠢!」顏回也是不貳過之人。

 

人心的複雜性真的很@#$%。

也許指責對方總是簡單,但是自身不能往好處想是不是就是自己的罪過?

而一直體貼他人想法的結果是不是反而讓他人覺得可以隨意對待自己了?

 

人有時天生就是犯賤,無法好好過日子。

我不想當個O人。

 

>>>>>>>>>>>>>>>>>>>>>>>>>>>>>>>>>>>>>>>>>>>>>>>>>>>>>>>>>>>>>>>

 

我媽咪有著很好的特質

她的手巧,悉心幫我編織了一套舉世無雙厚的兔毛圍巾、帽子,讓我無懼北國的風寒;

她的心細,有關刮痧保養身體的事情問她就能獲得解決;

她的廚藝好,養成我好的胃口與味覺,也使我懂得下廚煮飯,兼顧健康與生活情趣;

她的藝術感大膽中帶著優雅,性格大體豪爽,心思卻纖細敏感。

 

也許

是「人母」的角色與「社會期待」讓她忘記了許多本性。

以為達到了「社會期待」,所有好事都會接踵而至,而忽略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細節與感動。

(一開始我也總覺得達到某個境界才會有好事發生。其實幸福無所不在。)

 

----------------------------------------------------------------------------------------------------

 

「記得自己想要得到、曾得到和無法得到的事。

待他人如你所希望被對待的樣子,而不是實際被對待的方式。」.......<對與錯的人生邏輯課>

 

如果啊! 哪天我成為了人母,可否記得現今的所有感受呢?

 

------------------------------------------------------------------------------------------------------

 

其實自己的優缺點心裡最知道。

 

在英國每隔週都會和指導老師見面,檢討一週成果。

日本同學覺得做不好被點出來很難過,英國人對此一點也不矯作。

他問我的情形。我說:「是啊!我的主題句的寫法被老師點出來了,但我也不覺得怎樣,那就是我寫作的缺點啊!

這是我為什麼在這裡!所以我問老師如何改進...」(英文)

 

另一個英國老師教學認真,可是被同學批評「評分前」老是說「Good, good」,給的分數卻很差。

(我也被她教,分數也沒我想像中的Good,但基本上也不算差。)

 

也許是文化差異吧!

英國人有句話也常掛在嘴邊:「There always has improvement.」(永遠有進步空間)

不知道是文化的關係還是那位同學缺乏自知之明,才會覺得被老師點出缺點而難堪。

 

不過,甜言蜜語有時也必要。

有時和阿拉伯人討論英文該改進的部分、或者對於進步感到灰心,

他們總是告訴我我已經很不錯了,並且舉出一堆表現好的例子。

他們真誠愉快的語調和不打結的霹哩啪啦,還真會使人心情好轉呢。

 

只是心情亮了起來是一回事,

自己還是最知道自己該改進的地方。

 

他們也無意欺瞞。歡愉比憂鬱更能面對事物。

他們提升了我的精神,也使我產生信心。

 

甜言蜜語有此作用,也挺好的。

 

人要了解自己的缺點,才不會在不實的讚美中溺死;

要了解自己的優點,才不會在過分的讚美中自我膨脹。

 

感謝他人看見自己的好,因為這本來就是他們可以觀察到的部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noshin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