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幾天將有一部電影‧「與神對話」上映。

故事內容是一個失意的人寫信和上帝抱怨後,竟意外得到祂的回音。

於是該人就把這些對話寫成三本書。因為我挺感興趣的,就先翻原著。

 

我先閱讀第二部,因為圖書館沒有第一部,而第三部又講政治...我沒有興趣看政治。

試讀前言後,我想第一部和第二部是值得一看的,

因為這兩部分別講得是個人心靈探索以及宇宙觀,唔嗯...對於個人而言比較實用:)

 

在此,特別想提醒...

如果不喜歡這類書的文字,就別勉強閱讀或者想像一些不喜歡看的理由...

就單純的想那就是自己不想喜歡接觸的書就可以了^^

想太多會阻礙客觀,總沒有人規定什麼書一定好或一定壞,

生活中充斥的是建議,而不是絕對的答案。

例如,有些書類我也不喜歡看,像是數學、厚黑學、變態推理小說等等...

即使有時我會說為什麼不喜歡,但那不是全然真心的,因為那是他人想要知道的「原因」。

恩~還有,有時覺得生活過於平淡時,我會翻翻那些書(多半是驚悚變態的小說...)當作是刺激,才不會覺得無聊XD

 

回到正題吧!

翻閱那本書,我發現「上帝的話語」和「佛教的話語」是相通的。

祂說人的意志可以改變宇宙、改變自己所遭遇的事情和經驗;佛教也如是說。

祂說祂不曾「賜予」,人們自己召來所有的結果;佛教也這樣說,甚至道教經典也說「禍福自取,惟人自召。」

祂也說,不要認定自己想要什麼,因為這等同向宇宙宣示,於是產生「缺乏」的經驗;佛教的「不執著」也近於此。

 

正因為人的意志可以改變它所遭遇的事物,

所以祂主張專心一意,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要選相同的選項。

否則,宇宙疲於變化,對自己而言更是有害無利...

佛教、道教等也有與此類似的觀念。

 

噗嗤~我想在細想下去,我去念神學院算了= ="

沒事分析這些作啥呢?所以還是點到為止吧!

 

這本書異於其他有關基督教的書籍,比較少那種「上帝說的算」的感覺。

對於事理的分析,也比較實際客觀...

我對基督教一直沒有好感除了是因為很多信徒在闡述教義時總是因為「上帝說」所以相信;

另外,能引發新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甚至白人至上觀念的,幾乎都是基督教文明。

我對他們的信仰十分懷疑...小時候,我甚至認為他們對上帝懺悔只是為了做下一件壞事。

當時是小孩子嘛!會那樣想一定是看到了什麼...算了!往事已矣。

從現在起,我會對基督教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才是。:)

 

佛教文明最好的地方在於充滿彈性。

佛教曾說有三萬八千法門,那是指達到至高的境界的各種途徑。

數字之多表達要得到同個目的,有不同的方法;因此方法不是唯一。每個人都該也會找的到屬於自己的法門。

正因為如此,所以佛教文明在這些觀念上的包容力大致上比西方強,宗教戰爭幾乎沒有。

雖然,歷史上也有人分析佛教太過平和恬淡,所以文明不強。

但是,會做如此評論的人是否受了時代背景的影響呢?是不是有真正想提倡的事,但只找這個做為藉口呢?

這點大概是不可知了。

如果是我解釋的話...我會說那是因為目標不同,所以文明發展的進程不同。或是...信仰的人"搞錯"方向。

 

= ="在此,強烈建議大家不要再看我鬼扯了...以上言論不代表...學術立場。

 

所有信仰的終極願望,都是創造和平與快樂。

所以,凡是違反這個願望的行為,都該被多次檢視。

 

>>>>>>>>>>>>>>>>>>>>>>>>>>>>>>>>>>>>>>>>>>>>>>>>>>>>>>>>>>>>>

 

放假第一週過去啦!

其實和上學沒什麼不同...因為課程很少,根本如同放假。

因為時間太多而心慌慌會不會很蠢呢?

希望我不要犯失心瘋才好=w=(Joki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noshin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