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與勇氣是不能同時並存的狀態嗎?

自從大二時讀了馬修‧李卡德寫的快樂學,至今七年,才領悟到勇氣是「認為可以把事情辦好的自信」。

就像書中提到樂觀不是無法從過去吸取教訓,不是無法預見未來,也不是對眼前的危機視若無睹。

因此「勇氣」是樂觀的一種結果,令人能夠迎街事實,積極作為。

 

我曾以為「勇氣」是鄙視挑戰,是對於困難視若無睹。

任何退縮、煩惱的表現都是懦弱,甚至是佛家所謂的無明煩惱。

但是無明的定義就這麼簡單嗎? 難道就不能承認這份心煩,依然努力解決困頓?

所有有陣子我開始認為佛法一點也不勇敢,教出了無法積極面對煩惱的人,只讓他們重複著:

「煩是因為無明作祟,是因為無智。天底下其實根本沒什麼好煩的嘛!」

 

然而,快樂學也是佛教人寫出的書,它卻不教你這樣面對你的煩惱。

後來才察覺可能是身邊學佛的人自身無法承受煩惱,無法靈活思考可能解決之道,

才把一切煩惱視為無明,視為不是該被解決的事情。

說穿了,他是怕「煩惱」這件事,將佛法當成「不用去處理煩惱」的藉口。

其實這是一種誤用。佛法一點也不軟弱。

 

勇敢應和樂觀一樣,使人不過度擔憂沒有具體威脅的事情。

佛家說:「能解決的事情,煩惱何用? 不能解決的事情,煩惱何用?」

這句話的背後指的是對煩惱有不偏的覺察,有序地安排解除煩惱的步驟,靜待每個步驟的完成。

 

每件事都安排好了,煩惱能解了,心煩就不必了。

畢竟剩下的事情只能教給時間。

佛家真正的「了無煩惱」源自於這樣的狀態,而不是鄙視煩惱。

 

老子也說:

「...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古代聖賢一語中的: 一開始假設事情很簡單做,進行的時候就容易遭受困難。因此做大事的人往往先假設事情很困難,因而遭遇較少困難。

箇中之道是能預見困難,所以事先思考對策並加以排除。

 

因此擁有煩惱並不意味著懦弱,

積極地面對和處理煩惱才是勇氣的表現。

 

有煩惱而無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noshin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